一本圖書從選題的孕育到最終被讀者認知、購買,在社內主要經過編輯、出版、發行等幾個階段,也就是俗稱的“編印發”。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,圖書的營銷宣傳顯得越來越重要,并貫串于整個出版過程。
簡單流程文字介紹
1.什么是原稿?
答:原稿就是作者正式提交給出版機構的完整的原始稿件。
2.原稿有哪些要求?
答:簡單來說,對原稿的基本要求就是:“齊”“清”“定”。
“齊”是對原稿完整性的要求。完整的原稿一般包括外封(書名、作者名單、作者署名、著作方式等)、目錄、序(前言)或編寫說明、正文、附錄(含參考文獻、參考答案)。呃......簡單點,至少包括外封、前言、目錄、正文,這個真的不能再少了。
“清”是指書稿字跡清楚,排版錄入員能夠辨識,同時提供電子文稿及打印好的紙質稿。
“定”指作者交付的書稿是最后定稿,作者不能在編輯出版過程中隨意改動書稿,尤其不能大幅度增刪改動。為什么?因為如果有大的改動,按照出版規范,書稿的運行需要從頭開始審核。
3.從原稿到印刷有哪些運行步驟?
答:按照出版規范,書稿運行流程至少包括“三審三校一通讀”以及印前質檢。
4.什么是三審?
答:所謂“三審”是指初審、復審、終審,三審的具體修改意見都會體現在作者提交的紙質原稿之上。
初審由責任編輯(具有出版行業中級職稱)承擔。一般責編會先翻閱紙質書稿的目錄、前言以及三分之一左右的正文,了解全書的基本內容、編寫特點、結構和體例等,然后再通讀書稿,在紙質書稿上進行編輯加工。為什么原稿的紙質書稿最好由作者打印呢?這主要是考慮不同軟件對特殊字符識別率的問題。打個比方,如果作者的公式編輯器與編輯的版本有差異,那么編輯打印出來的紙質稿件就可能會——間歇性亂碼。
初審完成后,由編校中心負責人安排有資格的編輯人員(一般應具有副高以上職稱)復審書稿。復審完成后,再由總編室安排有資格的編輯人員(總編、副總編、編審)終審書稿。
三審中的每一環節,審讀人員都需要編寫相應的報告,給出審讀意見,并將合格的稿件轉交到下一個環節。如果審讀人員認為書稿達不到出版要求,可能會要求作者對書稿進行修改。對于問題比較嚴重的書稿,甚至會做退稿處理。
5.“三審”到“三校”之間,還有哪些工作?
答:終審通過并完成發稿后,整個工作分成三個方向:一是對加工后的書稿進行描圖、排版;二是進行書稿的封面和版式設計;三是申領書號。
6.排版就是在word文檔里修改原稿嗎?
答:不,不是的。并不是說不能直接在word文件里排版,而是word排版的效果可能達不到良好的出版效果。目前,出版機構大多會使用專業的排版軟件進行排版,這些專業軟件可以保證書稿擁有美觀且穩定的版式。在導入word文件并完成排版之后,作者最初提交的這份電子文件基本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。所以說——如果作者希望修改書稿中幾個字或者某幾句話,請務必在責任編輯返給您的紙質稿上修改,而這些改動經過責任編輯確認后,會交給專業的排版人員加入排版文件。
7.什么是“三校”?
答:“三校”是指一校、二校、三校。書稿排好版加上版式,就成了書的雛形。校對人員依據編輯加工后的原稿,對打印出來的稿件進行總共三次校對。每次校對結束后,排版人員需要把紙質校樣中的修改意見,輸入到排版文件中。
這里特別說一下:“三校”只是最低要求哦,對于部分類型書稿可能會有更高校次的要求,比如——詞典。
8.“一通讀”都做什么?
答:通讀一般由責任編輯完成,其工作內容包括通讀全部書樣,改正錯別字;相互核對目錄、索引和正文,填寫頁碼等。
9.都已經校對了三遍,怎么還有“通讀”?
答:因為通常到這一步,最終的頁碼才能定下來。更為關鍵的是,這一步給責編最后一次整體審視作品的機會,以便查漏補缺。
10.印前還有質檢?
答:是的,而且目前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是全品種質檢。所有完成“三審三校一通讀”的書稿,都需要打個樣(加上已經設計好的封面),送到質檢部門進行質檢。質檢合格后,方可發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