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戰國以后,書籍突破了官府秘藏而走向社會,從王室專有逐漸演變為上層社會成員私有。隨著社會的發展,書籍也逐漸以商品的形式進入社會流通領域。
在秦以前,書籍的商品性表現如何,尚不可考。到了漢代,書籍的商品性已日益明顯。書籍作為商品在社會上買賣,到漢代開始見諸文獻記載。西漢末年揚雄的《法言·吾子》有:“好書而不要諸仲尼,書肆也?!边@是“書肆”一詞在文獻中的最早出現。
漢平帝元始四年(4年)宰衡王莽擴建太學后,在太學附近形成了“槐市”?!度o黃圖·明堂》對此有較為明確的記載:“(常滿)倉之北為槐市,列槐樹數百行為隊,無墻屋。諸生朔望會此市,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記、笙磬樂器相與買賣,雍容揖讓,或論議槐下?!笨梢?,槐市是一個綜合性的貿易集市,集市中有“經傳書記”的買賣,買賣雙方都是諸生,方式是“相與買賣”,時間是農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。更始元年(23年),王莽政權崩潰,在戰亂中太學解散,歷時20年的槐市隨之消失。
《后漢書·王充傳》說:“(王充)家貧無書,常游洛陽市肆,閱所賣書,一見輒能誦憶,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。”王充在洛陽書肆觀書,說明當時洛陽書肆已有一定規模,圖書品種不少,可供讀者瀏覽。此后,據史書記載,較大的城市都有圖書買賣,貧寒之士也可攜帶圖書到市上售賣。《后漢書,劉梁傳》:“(梁)宗室子孫,而少孤貧,賣書于市以自資。”《太平御覽》卷614引司馬彪《續漢書·荀悅傳》:“荀悅年十二,能讀《春秋》。貧無書,每至市間閱篇牘,一見多能誦記?!边@里泛稱“市間”,說明當時都市里多有書肆,不止洛陽一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