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工作始于何時,學術界對此尚有不同意見,但對于“最初的編輯工作主要是校勘”這個觀點,基本上已形成共識。例如馮道刻《九經》,令田敏??薄L锩羰菄蛹谰?,他負責總校助,手下另有一批學者具體從事???。所以,田敏實際上是總編輯。北宋端拱元年(988年)刻《五經正義》,孔維為都勘官,另有多位國子博士為勘官,都勘官也就是總???、總編輯。小規??虝?,??倍嗍羌媛殻瑹o需專人。坊刻其實也有???,只是校之不精,或因未有專人而馬虎從事,或雖有專人而水平太低。
古代刻書業的特點,是從事古籍編纂、編輯、編選之類的工作,以官刻、私刻者為多。私刻的業主往往是學者,有能力從事編纂、編輯、編選之事;而書坊大都缺乏這方面的能力。一般情況下,官刻不接受民間新作,書坊因有市場風險而較少受理新作。因此,新作一般都由作者自己出資請刻工或送坊間刊印,不經他人編輯加工。一些大的書坊也會主動尋找名家的各種批注本、詩文集出版,若是新作一般也都由作者自己編校。
為了保證質量,私家刻書往往延聘專家???。南宋廖瑩中在臨安刻書,宋人周密說他搜集數十種版本,動用百余人???,廖氏世彩堂因此留下許多精品。明代汲古閣毛晉刻書,專門造了樓閣招待校書的眾多學者。
清代乾嘉以降,校讎學迅速發展,學者刻書常另請專家???。例如,錢熙祚刻《守山閣叢書》聘張文虎,伍崇耀刻《粵雅堂叢書》聘譚瑩,蔣鳳藻刻《鐵華館叢書》聘葉昌熾,黎庶昌刻《古逸叢書》聘楊守敬,等等。清代為他人刻書做編輯工作最有名的要算顧廣圻。孫星衍、黃丕烈、胡克家、秦恩復、汪士鐘這些公認的名家刻書,也請顧廣圻去??薄n檹V圻,字千里,江蘇元和(今蘇州吳中區)人,自己并無巨著傳世,生為他人校書,人稱“清代校勘第一人”。由他校定之書,“舉世珍若珙璧”。他與出版家黃丕烈合作最多。黃氏最佳的版本,冉加顧氏最佳的???,珠聯璧合,彌足珍貴,學界稱“顧黃”。
清末張之洞在《書目答問》所附《勸刻書說》中說:“刻書必須不惜重費,延聘通人,甄擇秘籍,詳校精雕。刻書不擇佳惡,書佳而不讎校,猶糜費也?!笨烧f是經驗之談?!把悠竿ㄈ恕钡囊馑迹褪茄悠笇W問淵博的人從事選書、???。從業務內容看,這應屬于古籍編輯工作。
自宋以來出版界流傳一本書,題名《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》,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關編輯出版業務工作的條例該書有“書本”“字畫”“注文”“音釋”“句讀”“脫簡”“考異”七個條目。所謂“書本”,就是務必事先將不同版本搜集齊全,請專家參證其他相關書籍,進行反復審訂與校勘,最后確定刊刻的定本。所謂“字畫”,就是要求規范文字,以字書為準,使用通行字體,去掉俗字或怪僻古字,也包括如何避諱。
所謂“注文”,是指對注文、疏文、正文三者復雜關系的處理。所謂“音釋”,就是要求規范注音,貫徹正確的注音原則,避免方音等。所謂“句讀”,與現在要求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相似。
所謂“脫簡”,是指查補缺頁和文中脫漏之處。所謂“考異”就是校謝并將??庇浉接跁?,以備讀者考查。上述七個條目,對現在的古籍編輯工作仍有重要參考價值。除《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》外,《通志·校讎略》等文獻對古籍編輯工作也有所介紹。